“第七届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 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
核心提示:为了更好地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实施,跟踪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方向和型号研制需求,为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试验与测试技术的发展。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国防基础科研计划试验与测试技术专家组、国防科技工业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应用中心,2018年11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办了“第七届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的策略高层论坛”,参会专家代表分别来自各军工集团部门领导、各军工集团所属院、所、公司以及部队,高等院校等100多个单位,近400位专家代表参会。
为了更好地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实施,跟踪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趋势和型号研制需求,为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试验与测试技术的发展。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国防基础科研计划试验与测试技术专家组、国防科技工业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应用中心,2018年11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办了“第七届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的策略高层论坛”,参会专家代表分别来自各军工集团部门领导、各军工集团所属院、所、公司以及部队,高等院校等100多个单位,近400位专家代表参会。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强化战略导向,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军民深度融合,推进试验与测试核心能力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技术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规划,以及“十三五”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技术领域取得的成果,贯彻落实国防科工局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和高端产业发展战略,强化技术创新,促进高端产业深度发展,结合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科研计划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需求,研讨交流国内外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动向,信息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创新趋势,坚持问题导向,提出试验与测试领域的热点问题,提出“十四五”试验与测试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促进各军工集团、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在开幕式上,协会理事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总工程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潘旭东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总结了国防科技工业在试验测试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指出了存在的差距,最后对论坛提出四点希望:
一是在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科技创新作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专项任务如何深化试验与测试技术领域的发展的策略研究,提升装备保障试验与测试技术的核心能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二是面对世界军事科技快速发展的态势,如何突破试验测试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共用技术,支撑国防经济建设,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进一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建议。三是如何加快试验与测试技术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为试验与测试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进行经验交流和成果共享。四是如何发挥好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的作用,在规划制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技术交流方面,在人才推荐、成果评定、项目对接等方面发挥协会的作用,提出更多的建议。
科技人员积极撰写论文,录用论文涉及到许多技术方向和应用领域。如:信息技术与试验测试发展综述、综合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综合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虚拟试验与综合试验验证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等等,涉及应用领域广泛,是测试与试验领域全局性、方向性技术,这些技术对提高试验与测试技术水平及设备可测试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等具有重要作用。
专家报告精彩,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分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和试验与测试专业技术两个专题。院士报告有“新形势下武器装备发展思考”、“迎接太空时代的人类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报告有“智能制造核心要素及其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装备健康管理中的机器深度学习技术”;试验与测试专业报告有:定向能武器试验测试能力建设的发展思考、高能激光的系统集成技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测控体系设计、试验与测试技术“十四五”重点发展方向思考与建议、坦克装甲车辆系统综合试验验证技术平台、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复杂环境下的特种测试技术、复杂战场模拟环境下装备适应性试验测试技术发展趋势、电子信息装备电磁环境机理研究,激光吸收光谱层析成像及燃烧诊断、海洋激光探测仪器开发研究进展、海洋无人艇研究进展及应用。
刘永才院士在“新形势下武器装备发展思考”的报告中,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从背景分析,武器装备发展两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信息化战争、智能化战争的慨念。提出武器装备发展思考的“十化”,即体系化、全域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精确化、无人化、集群化、廉价化。武器装备发展的“十化”对试验与测试技术也必然在武器装备试验与测试对象、目标、手段、条件及数据采集、指标评定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变革,比如武器装备体系试验与测试,一个体系怎么进行试验测试,体系对抗试验方法与指标评定,体系对抗,它的试验方法,它的指标如何评定,武器装备集群化的试验与测试,武器装备一体化的试验测试及指标评定,武器装备智能化的试验测试及指标评定,实体试验与虚拟试验如何进行综合,如何评定,综合鉴定等等。每个方面都对于我们试验与测试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新的挑战。
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内涵,将攻防兼备的武器装备发展作为我军21世纪积极防御型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军事高技术发展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研制新型武器装备尤其是原理和概念全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是各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应抓住新军事革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发展一定数量的新型主战武器装备,真正达到实战有能力,威胁有手段的要求。
薛惠锋院士做了“迎接太空时代的人类发展”的报告,阐述了发展商业航天太空经济发展思路,高端产业发展之根本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供给侧”发力,推动高端产业深度发展。论述了航天不仅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形成军事实力的推动力,能够使经济和军事形成双轮驱动,高端产业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商业航天已成为世界航天产业的主要构成和全球太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国防基础科研计划试验与测试专家组组长潘安君研究员在《试验与测试技术“十四五”重点发展方向思考与建议》报告中简要介绍了基础科研试验与测试技术专题的内涵和界定范围,回顾了“十三五”明确的6个重点发展方向与已批复立项总体情况。报告在总结“十三五”发展阶段性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新装备发展趋势和机关近年来项目指南重点投向,并根据各军工集团部分核心专家提出的发展建议,思考了今后试验与测试技术重点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后续工作建议,以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复杂装备系统的总装集成、试验验证和基础试验能力建设,为明后年做好试验与测试技术“十四五”发展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届论坛是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技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盛会,是一次聚焦能力、规划发展、激励创新的大会,报告专家以“强化战略导向,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军民深层次地融合”为主题,总结了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领域先进技术,在“十三五”已取得的重大成果基础上,提出了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方向,使我们全面地了解了试验与测试技术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坚信,通过本届高水平的论坛,对加强军工行业的交流,瞄准前沿、激励创新、提升能力,引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聚焦发展方向,取得广泛共识。本届论坛在与会专家及会议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就技术发展趋势和深入研究的方向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主要概括以下几点:
1、国防科技工业要以战略为先导、以强军为第一责任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关系到军队能力的形成和作战能力的发展,针对军队战略目标和作战需求,加强试验与测试核心能力建设和科研是军工企业担当的责任和义务。
2、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是推动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科研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才能提升试验与测试技术的创新能力,开发出满足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的试验设备、测试系统和高端仪器仪表,才能不断提升试验与测试的核心能力。
3、提高试验与智能测试技术水平是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标志。既要跟踪国外最新试验与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更要结合新型号的发展,自主研制高质量、高水平的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试验、测试装备。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艺与装备、应用系统等层面上实现若干重点技术突破,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材队伍,建立和完善军工试验与测试技术的创新体系,汇聚各方智慧,不断推进军工试验与测试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4、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军工试验与测试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带动着军工试验与测试技术向着综合化、虚拟化、通用化、智能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虚拟测试试验技术是实验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经过几年的技术研究,虚拟测试技术的内涵和内容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军工产品研制和测试试验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5、坚持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推进高端产业一体化,鼓励支持民用技术用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为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只有实现高端产业深度发展,才能实现社会资源整合,以强大的军民物质和精神力量为国家安全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6、信息技术正在制造业加速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扎实有序推进智能制造,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标准体系,克服智能制造的问题和短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7、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逐步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已上升为世界主要国家的重大发展的策略,人工智能已经在服务业、工业、军事领域成为核心竞争力,因此,人工智能是世界未来各国主流的发展趋势,各个国家在战略和政策层面予以高度关注,美国、欧盟都制订了很多规划,希望在人工智能时代处于领先地位。更多科研机构将研究重心从实验室转向市场,总体来看,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仍具有较高进入门槛,理论研究方面与实践应用需求尚未成熟。
8、高度重视开展武器装备系统“从摇篮到坟墓”的全寿命管理研究,高度重视开展武器装备全系统从确定需求、拟订方案、设计、研制、试验、生产、部署到使用、保障、改进直至退役处理的全过程的管理方法研究,高度重视武器装备总体的技术论证、采办和研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提高科研创新,装备创新的能力。
9、跨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主流方向,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最子信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加速推进,成为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和产业引领性、原创性、颠覆性重大成果的途径之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研究。
1、强化顶层牵引,加快智能试验体系建设。建议国家相关部委依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以及我国“两化”深度事例和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牵引,制定完善高端装备智能试验体系建设战略规划,形成具有我国特色和核心能力的智能试验体系。
2、在政府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下,开展下一代自动测试体系结构的深入研究,攻克测试领域接口和服务的标准化,测试系统与外部环境间信息共享和重用,实现测试诊断一体化,降低成本,解决现有自动测试系统使用和维护存在的不足,不断满足武器装备智能化的需求。
3、要高度重视电子战试验靶场复杂电磁环境建设,开展对实际战场复杂电磁环境实应性研究,建立复杂、动态、逼真、实时,接近实战的战场复杂电磁环境,以适应实战环境的需求。
4、重视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研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产业链尚处于发展状态,随着人工智能向传统工业体系渗透,新产品形态不断涌现,提前掌控标准体系建设,有可能在未来的全球产业链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和发展国家处于并跑状态,要抓体系与标准制订的历史机遇。
5、重视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基础研究。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涉及到应用数学和神经科学,许多原创性成果都来源于基础性研究的突破。要加强深度学习技术、计算模型的研究,突破基础前沿理论关键部分技术,要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用自然科学的角度攻克基础难关,用社会科学解疑释惑,为和谐发展提供动力。
6、加强技术合作与联合攻关,实现仪器自主可控,针对我国测试仪器科技创新和自主可控问题,建议组织电子元器件和计算机软硬件研制单位和测试仪器研制单位的联合,重点突破测试仪器专用核心电子元器件和嵌入式计算机基础软硬件的发展瓶颈,积极推进仪器用核心器件和计算机软硬件国产化,逐步实现测试仪器设备自主可控,为我国测试仪器可持续协调发展打牢基础。
7、十三五期间,在复杂电磁环境试验测试技术方面,建议重点开展现场复杂电磁环境多目标信号综合测试分析技术、武器系统间复杂干扰信号宽带接收与海量存储回放分析技术和基于数字化地理信息的复杂电磁环境半实物仿真模拟技术研究,解决新一代大型武器装备研制、试验中复杂电磁环境监测以及各子系统间干扰排查的难题,形成逼真度高、性能优良、功能通用全面的复杂电磁环境信号模拟发生与测试解决方法。
8、完善舰艇和水中兵器等装备目标特性测试指标体系,建议加快研究目标特性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形成企业或行业标准,并逐步形成国家军用标准。
9、建议科工局主管机关和项目办适时启动“十四五”规划论证工作。及时收集各军工集团公司项目需求,为2020年下半年立项评审第一批项目奠定基础。
10、专业协会要在技术交流合作中发挥作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学术交流要着眼于试验与测试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按照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的原则,找准与科研生产的结合点,充分的发挥学术交流对试验与测试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
再次感谢各位院士在百忙中对本届论坛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各军工集团总部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各位专家、代表积极参加论坛;感谢16位报告专家的精彩报告;感谢媒体朋友对大会的支持和报道。
感谢产品展示支持单位:贵州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北京航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英国pickering公司、北京瑞风协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信而泰科技投份有限公司、福禄克测试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
感谢科技日报、中国航天报、中国航空报、中国测控网的媒体朋友对本次高层论坛的报道。
本届论坛参会代表多,层次高,代表中有院士、各军工集团部门领导、研究院、大专院校、部队、厂所级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参会单位多,代表多,体现了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对论坛的高度关注和全力支持。协会副理事长奚全生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协会副理事长蔡小斌教授、王海涛教授、肖志河研究员、杜舒明研究员主持学术会,协会副理事长王积鹏研究员做会议总结。(苟永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CK365测控网”的全部作品,均为北京新科时代传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K365测控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CK365测控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犯权利的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多维度入手打造稳定高效的自动测试设备,迎接集成电路融合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Mobile Devices推出突破性LTE Cat M1车载诊断软件狗